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三世佛力法界转经轮共修超度地狱大坛城

净土宗实修次第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原创书稿近100万字:《全然接纳》《意识的觉醒》意识进化的次第。原创新学科《意识科学》。原创性博文。虽原创和引用大量新时代词汇,但宇宙真理不变。佛法是对永恒的生命真理,采用与时俱进的阐述。邪师恒沙之末世,修学必依清净传承为本!回归佛经祖论!研读原经文为本,祖师论著为辅!佛力为本,闻思为辅!吾所依传承者:弥陀释迦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莲池藕溢印光也!此是佛力能量之管道,启佛力信心之门户,直达吾心海。心莲自开,往生业成!舍凡夫垢身,游极乐香光庄严。

南无阿弥陀佛佛号正觉就是佛力禅。超越慧能大师顿悟禅  

2014-05-28 08:55:49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元神本尊法实证轮回《慧能大师顿悟禅》
慧能大师传顿悟禅,正是针对当时学人重经教,不重实证而有阐扬。六祖大师的顿教法门就是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”在大师的顿悟禅里,一切的繁琐之教义,一切的分别心,都没有影子,有的只是以修行和开悟为目的的顿悟禅。六祖大师的顿悟禅有三句话可以概括: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并。

  所谓无念,即知一切法而不执着,非草木无情无识。大师尝言:“何名无念?知见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为无念。用即遍一切处,亦不着一切处——于自念上常离诸境,不于境上生心。”所以,无念就是处于妄想境而不起分别。这是顿悟禅的第一个特点,是宗旨。 

  所谓无相,即说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,应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,不要为事物外在的名相所迷惑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。大师尝言:“外离一切相,名为无相,能离于相,则法体清净,此是以无相为体。”所以,缘起无自性,缘起性空的观点,我们学佛之人是时时不能忘记的。真能明白这个道理,无相即是实相。 

  所谓无住,即是说超越两边, 不落空有。《维摩诘经》说:“从无住本,立一切法。”万法以无住为根本之根本,一切法都有法性,都有法相,法相是“有”的,是具体的,法性则是“空”的,是抽象的。大师尝言:“念念之中不思前境。若前念、今念、后念、念念相续不断,名为束缚,于诸法上念念不住,,即无缚也。此是以无住为本。”如我们常常执有执空,执我执法,对事物起分别,学习佛法却用世间名相去分析,就会像永嘉大师说的那样入海算沙徒自困啊! 

  无住出自于《维摩诘经》,“从无住本,立一切法。”实际上不仅仅是禅宗的核心,学佛真正理解了这一点,才能做到不为名相所惑。因为,法无自性,因缘感而起,因无所住,则非有非无,一切法如有自性,一切法就不可能生。无住是大乘菩提的特性,菩萨以大智慧除灭两障,不厌生死,不住涅磐,随缘度众,就是不住。  

  我们学习佛法必须与生活现实融合在一起,佛法如果不能与现实生活实现融合,就会出现六祖大师说的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的情况。佛法到底在什么地方?其实就在当下,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、学习中,在我们每天的具体生活里。佛法从外在的表现一定是世间法,我们学佛禅修,目的是为了什么,从菩提大愿看是度众生,但这个众生同样包括我们自己啊,如果自身烦恼一大堆,整天麻烦不断,怎么学佛?说佛法在世间,绝非否定佛法的出世间,它是世出世入的东西,我们学佛第一步要能够自度,唯有在自度的基础上才能普度,这样世间法就得到进一步提升;如果我们学禅能够知道自心是佛,敢于承担,在当下,在在处处,于行住坐卧之中时刻观照自己,使自心与“佛心”相应,那么我们便是与法相应了,即是现前见性,身处净土。因为,我们的那个“心”本身就是佛啊,因此,慧能大师才在五祖传法以后连说了五个“何期自性”: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不生灭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;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。” 

  《六祖坛经》之第二品《般若品》里面说:“善知识,世人终日口念般若,不识自性般若,犹如说食不饱。口但说空,万劫不得见性,终无 有益。”可见,学禅第一步必须敢于承担,相信自己是佛,是如来种,是法王子,如果没有这个心量,根本就非学顿悟禅的资格,所以,学习六祖禅法,第一要敢于承担,要识得本心,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;第二要了知一切万法都是离不开自性的,佛法的万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,我们现代讲的物质、精神等等都是万法,它从相状上看各种各样,千百万化,但根本上说了无分别,这是树立正知正见,缘起性空啊。第三是口念心行。《般若品》说:“善知识,——此须心行,不在口念。口念心不行,如幻如花,如露如电,口念心行,则心口相应。”学佛不做佛油子,教油子,跑跑居士,口说必须心行,口是心非则非正道。我们学佛,是为了解脱,不是为了成为佛学家(当然有人愿意做也并非不好),如果对佛教经论研究得非常深入,但不按照佛菩萨的教导去落实,那么即使理论知识再丰富,辩论的本领再无碍,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受用都没有的。第四是行利他事。菩萨的本质就是利他,利益众生,就是行菩萨道,只有这样才能自觉觉他,最后才能觉行圆满。《华严经》说了一个道理:“菩提心为因,大悲为根本,方便为究竟。”在《华严经》之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中有讲,菩提树王的根和水就是大悲心,不能做到利他,就等于菩提树王没有根和水啊。我们利他的同时,就是磨自己的习气,让我们生生世世的具生我执一点点减少,这就是真正的修行,几时烦恼少了,几时就有成就的希望。 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47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