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平——翠微的弟子——问翠微:「什么是达摩西来意?」
那是一个惯例会问的问题。每个人都知道答案,但是每个师父都被问过,然后总会有不同的答案被给出来。问题是一样的,但因为师父是不同的,弟子是不同的,时代也改变了,没有师父曾经重复过和其他师父一样的答案。
每个人都知道菩提达摩到中国是为了传达乔达摩佛的讯息。但是没有禅宗师父给过这个答案。那太肤浅了,太过于常识性的,太过于知识性的,但不是存在性的。
菩提达摩来的意义是什么?
翠微说:「等没人的时候我再告诉你。」
现在,翠微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(subtle)的师父。他已经透过没回答的方式回答了。他说:「没人的时候我再告诉你。」那包括发问者,包括翠微自己。「当没人的时候,我会回答。」那个没人(nobodiness;无人)就是乔达摩佛基本教导的意义。
但是翠微的回答没有让清平满意。清平不能了解翠微所要表达的——「没人的时候我再告诉你。」他误解了,就像你们也会误解他一样。
过了一会,清平说:「现在没人了。请师父告诉我答案。」
翠微下了禅床,带清平到竹园里。然后清平又说:「现在没人了。请师父告诉我答案。」
他的宁静在他每次发问时都已经给出了答案:「你不了解。当你说没人在那,你在那,我在那。当发问者不在那,回答者不在那,你就会知道菩提达摩为什么从印度来到中国的意义。」
清平继续发问。所以最后,在竹园里,翠微指着竹子说:「这根竹子那么长,那根竹子那么短。」
你无法看出有任何逻辑的关联性。没有逻辑的关联性,但有些更重要的东西关联着。他所说的是:「菩提达摩来是为了教导如是(suchness)。」这根竹子那么长,所以呢?这根竹子那么短,但是不会有问题。我从未听过这些竹子在讨论:为什么你这么长,我这么短?短的竹子不会认为它是比较差的,长的竹子也不会认为它是比较好的。他们都在自己的全然(totality)里享受着存在。
「所以只是存在(just be),不用比较。安静的处于你自己的意识,你就会知道答案,答案无法从外面给予。」
小林一茶(Issa)写到:
在炉子附近——
微笑在欢迎我们
也在对我们告别!
他是在说,开始也是结束,会合也是分离。一个人必须了解这个矛盾,存在似是而非的本质。欢迎的微笑也是一个告别。
在一段非常短的俳句里,他表达了非比较性、非相对性的存在的本质,在那儿,所有的矛盾溶解了,在那儿,所有的矛盾会合了;在那儿,夜晚不是反对白天的,死亡不是反对生命的;在那儿,没有人是比较好的,没有人是比较差的;在那儿,乞丐和皇帝是一样的。
这个一样(sameness),这个如是就是禅的宣言:一个对你的个人的美的声明,同时也是个人消失在宇宙的一个声明。
你越少,你就越多。
如果你什么都不是,那么你就什么都是。
这就是禅的宣言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