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三世佛力法界转经轮共修超度地狱大坛城

净土宗实修次第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原创书稿近100万字:《全然接纳》《意识的觉醒》意识进化的次第。原创新学科《意识科学》。原创性博文。虽原创和引用大量新时代词汇,但宇宙真理不变。佛法是对永恒的生命真理,采用与时俱进的阐述。邪师恒沙之末世,修学必依清净传承为本!回归佛经祖论!研读原经文为本,祖师论著为辅!佛力为本,闻思为辅!吾所依传承者:弥陀释迦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莲池藕溢印光也!此是佛力能量之管道,启佛力信心之门户,直达吾心海。心莲自开,往生业成!舍凡夫垢身,游极乐香光庄严。

以念佛圆满戒体,以五戒护持念佛。佛号即是清净戒体。  

2015-05-19 21:08:56|  分类: 净土道实修次第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以念佛圆满戒体,以五戒护持念佛。佛号即是清净戒体。

    善导大师:

“普劝弘三福,咸令灭五烧;发心功已至,系念罪便消。”(往生礼赞)

“又白行者:欲生净土,唯须持戒念佛。”(观念法门)

“杂行即心常间断,虽可回向得生,众名疏杂之行也。”

又说:

“备修众行,但能回向,皆得往生。”(观经四帖疏)

“万行俱回皆得往,念佛一行最为尊;回生杂善恐力弱,无过一日七日念。”(般舟赞)

按:

杂行,万行、众行亦是持戒、诵经、诵咒、理观等行,但能回向,皆得阿弥陀佛佛力救度往生。

 

善导大师:

“准依佛教,精勤苦行,日夜六时念佛,斋戒一心,厌患生死,畏三途苦,毕此一形,誓生净土,弥陀佛国者。”(观念法门)

饭食减少,所以睡眠也就跟着减少,如此就会更加精进念佛。

 

念佛即是持戒 

 

    要了解什么是持戒与念佛,持戒的异名就是厌离心,厌娑婆五浊

 

之恶,欣求西方极乐之善,也就是戒娑婆五浊之恶,修西方极乐之善,

 

戒恶修善就是持戒。

 

有了厌离心,你就肯念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

 

陀佛……这就是持戒念佛!正好吻合《无量寿经》第十八愿:“至心

 

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。”

 

“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”就是厌离心,也就是持戒!

 

 

 

持戒与念佛

我们念佛人受了戒,在戒律规范约束下,会把五欲六尘看得很淡、很虚,时时会生起厌离娑婆,求生极乐之心,我们就会更加精进念佛,这是以持戒提升念佛。始终念佛,在弥陀加持下,会把念佛了生死看为第一,把人世间经济名利,荣华富贵,看得很淡,看得很虚,看为第二,就会提升我们精严持戒念佛,这是以念佛提升持戒。所以念佛与持戒,他是相辅相成的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持戒念佛是我们中国净土宗历代的传承,从初祖慧远大师到十三祖印光大师,没有哪位祖师不强调持戒。

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,尤其是这样一个科技与市场的时代,五欲横流的时代,外部诱惑非常大的时代,这个持戒就显得更重要。因为外边的诱惑就像烈火,我们贪瞋痴的烦恼就像干柴,干柴烈火碰在一起就熊熊燃烧,燃烧什么?把我们的法身慧命烧掉了!于是我们就在六道里边沉沦。

我们净业行人要像莲花的品格,要出污泥而不染,要从烦恼的淤泥里边伸展出来。怎么伸展?就是要持戒,就是要念佛。(大安法师 示)

 

持戒念佛步步生

已经受了戒,若是重戒,宁可护戒而死,不能破戒而生;如果细微小戒,尽量去持戒。能持几条戒,就持几条戒。要是做不到,心生惭愧心,赶快念佛,必生极乐!

如果我们念佛人有因缘能受五戒和菩萨戒,就要去受戒。我们念佛人受的五戒和菩萨戒,获得弥陀名号功德力的加持,立即变成佛力加持下的持戒,持得非常殊胜。

 

弥陀名号虽含戒功德,但我们必须随着名号中的戒德,去受戒持戒,否则就跟阿弥陀佛唱反调。这样下去就会形成不出家、不受戒、不持戒的佛教。可叹!又可悲!所以脱离戒律的佛教,完全不是圆满的佛教。

 

出家之功德

佛在《贤愚经》中说,若有人想发心出家,而另外有人给他制造违缘和障碍,使其出家不成功,这恶业极为严重,他会堕落到黑暗地狱中受无量痛苦;就像百川汇归大海,恶业果报都集中到了制造违缘人的身上;像劫末火烧毁须弥山一样,一点也不剩下。

对别人出家制造障碍的人,会被地狱中的大火烧得一无所余。佛经中还提出:一个人出家的功德等同于建造一千万个佛塔的功德,相反,阻止他人出家,其罪业有如毁坏一千万个佛塔。由此可见,如果自己发心出家或劝人出家,将获得很大的功德。真发出离心的出家人,前世今生的很多罪业会逐渐消灭,增上自在安乐。

 

《阿难出家空经》云:“若发愿出家,向寂静处跨一步之功德,已胜过诸三千界众生,于数劫中布施妻子儿女之福德。”(释实修 整理)

持戒之功德

善导大师取(意)《灌顶经》云:“若人受持三归、五戒者,佛敕天帝:汝差天神六十一人,日夜年月,随逐守护受戒之人;勿令诸恶鬼神横相恼害。”(观念法门)

 

《等持王经》云:“经恒沙数劫,无量诸佛前,供养诸幢幡,灯蔓饮食等。若于正法坏,佛教将灭时,日夜持一戒,其福胜于彼。” 如龙树菩萨云:“犹如万物依大地,一切功德依于戒。” 又如藕益大师云:“持戒如地,万善由此而生成;持戒如城,魔障藉此而远离。”所以我们净业行人要注重持戒念佛。

 

(法然上人全集4445页)

《无量寿经》下卷云:“当来之世,经道灭尽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经,止住百岁。”

“其有众生,值斯经者,随意所愿,皆可得度。”

此《经》所诠,全在念佛,虽有菩提心之言,未说菩提心之行相。又虽有持戒之言,未说持戒之行相。说菩提心行相者,广在《菩提心经》等,彼经先灭,菩提心之行,何因修之?又说持戒行相者,广在大小戒律,彼戒律先灭,持戒之行,何因修之?自余诸行,准是应知。故善导和尚《往生礼赞》释此文云:“万年三宝灭,此经住百年;尔时闻一念,皆当得生彼。”

 

 

佛经云:“佛在世时,以佛为师。佛灭度后,以戒为师。”

善导大师:

“持戒作善莫推闲,推闲即造轮回业。”(般舟赞)

“欲到弥陀安养国,念佛戒行必须回;戒行专精诸佛赞,临终华座自来迎。”(般舟赞)

“持戒念佛,决定往生。”(观念法门)

 

法灭时代的众生,是完全没有福报的。所谓法灭即是三宝灭,就是所有佛宝、法宝、僧宝通通灭尽,唯有《无量寿经》住世一百年。确实这时没有比丘,也就没有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,更没有优婆塞、优婆夷。请问哪里还有演讲的法师呢?这时的众生,更是业障深重,没有福报智慧,怎么能遇到《无量寿经》呢?就是遇到《无量寿经》,没有法师讲解,怎么知道念佛往生呢?这时的众生烦恼炽盛,嗔恨心特重,人见人都互相残杀,见路边一根草,就是一把刀,都能杀死人。唯有慈悲善良的人,远离恶人,躲进山林读经念佛,是说善人念佛往生的。若是恶人,哪有善根发心念佛呢?如果有也是以前遇到三宝所种的,实则还是宿世善根所发,这就是善人念佛,不是恶人。

 

没有戒律规范约束,贪爱人世间的心就特别深重。就是有缘见到《无量寿经》怎么能生起厌离娑婆求生极乐之心呢?若无愿生心怎能得生极乐呢!

如果将佛之教法存在时代的众生,完全按照法灭时期去做,这样下去,就会形成不出家、不受戒、不持戒的佛教。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走向这样的佛教,应该尊重出家人和戒律,来维护佛教。

 

(法然上人全集576页)

问:“极乐有九品之差别,阿弥陀佛所立乎?”

答:“极乐九品非弥陀本愿,四十八愿中所无;此是释尊之巧言也。若言善人恶人同生一处,恶业之辈易起慢心,故显示品位,而言善人升上品,恶人降下品。应速往生,以见其实。”

善导大师:

“疑多边地久,德少上生难。”(往生礼赞)

蕅益大师:

“得生与否,全由信愿之有无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浅”。(阿弥陀经要解)

 

如果按照没有九品的说法去弘扬,“善人恶人同生一处,恶业之辈易起慢心”,就会到处宣扬,不要精进念佛、不要出家、更不要受戒和持戒。其他善事通通不必做了,做了也无法增加品位,只要念佛就好。

如此善业凡夫易起懊恼,心中无法平衡。本来善凡夫精严持戒念佛,并做种种善行,到最后还与恶凡夫同生一处,无有品位高下。就做善行而言,那有什么意义呢?所以会对自己放松、放纵,不去精严持戒,更不会精进念佛。

世尊和历代祖师都讲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之分,凡夫之心为了增加品位,就会精严持戒念佛。所以说品位之分,还得靠念佛往生极乐,一见分明。

 

 

1?从要门证入弘愿门,是次第关系,而非“废此立彼”的对立关系

善导大师乃至中国净土宗13位祖师,皆无要、弘二门对立起来之教判,更无废此立彼之说

阿弥陀佛弘愿是贯穿、融摄于净土要门之始终。赞叹释尊之净土要门,即是赞叹弥陀之弘愿;推尊弥陀之弘愿,即是倡导释尊之要门。

/释大安

这次善导大师净土思想座谈会,围绕正确理解大师净土真实义来展开,很有必要。因目前流传的对善导大师思想的诠释(所谓的“善导流”),有诸多值得商榷的观点,如果不加厘正,或有误导信众之虞。兹举“善导大师教判:要弘二门”为例。
  这一“二尊二门”观点认为:释迦本师开净土之要门,阿弥陀佛开了弘愿门,并进一步说,要废要门,取弘愿门。这种观点流传甚广,引起教内人士重重疑虑。不明净土教理的信众,多受其影响。实则善导大师并无此要弘二门之教判,乃是某些人假托善导大师之名而杜撰的伪命题。
  何以故?请先看善导大师原文表述:“然众生障重,取悟之者难期,虽曰教启多门,凡惑无由遍揽。遇因韦提致请,我今乐欲往生安乐,唯愿如来,教我思惟、教我正受。

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,即广开净土之要门。

安乐能仁,显彰别意之弘愿。

其要门者,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。

定即息虑以凝心,散即废恶以修善。

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。

 

言弘愿者,如大经说,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,

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。”(《观经四帖疏·玄义分》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37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