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严念佛三昧论
清 彭际清述
华严念佛三昧论叙
《大乘起信论》云:
一切众生,不名为觉。
以从本来,念念相续,
未曾离念。
念者,不觉也。
佛者,觉也。
念佛者,以觉摄不觉也。
念佛三昧者,以觉摄不觉,
入于正觉海也。
华严,具诸佛一切三昧。
而其间念佛三昧,
为一切三昧中王,
大莫过于是,
方莫过于是,
广莫过于是矣。
知归居士修念佛三昧者十数年,
而又于华严义海,一门深入。
顷过镇江,出所著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见示,
举清凉、枣柏恒河沙字数,
而包举以五六千言。
觉《疏钞》、《合论》非多,
此论非少。
且当枣柏著论时,《行愿全品》未至此方,
故于他方净土辄生别异。
此品全出,必待此论而义始完,
其殆阿弥陀佛神力加被,
俾居士随宜说法,广导群品者乎。
【念佛次第】
1专念佛修净土者,
转烦恼恶血,为清净法乳也。
2由专念佛,而获三昧,
念归无念,转生乳为熟酪也。
3于三昧中,精进念佛,
无念而念,变熟酪为生酥也。
4由念佛三昧,遍历一切三昧,
夫然后具足念佛三昧,
变生酥为熟酥也。
5
以念佛三昧,统摄无量无边,
不可说三昧,
以无量无边,不可说三昧,
摄入念佛三昧,
即念即佛,非念非佛,
微妙神通,不可思议,
转熟酥为醍醐也。
不能转乳为酪,虽念佛,
而不能得三昧门。
不能变酪为酥,
不能以念佛三昧,摄一切不可说三昧门。
不能转酥酪为醍醐,
不能以念佛一门,直超十地等觉,
获大圆镜智,坐证无上菩提。
夫念佛无差别,而三昧有浅深。
三昧之浅深,念佛之差别也。
文治自弱冠即喜修禅,
四十以后,始兼修念佛。
比年来,以念佛为禅,
复以禅念佛,禅净并运,
将终老焉,敢以所见,
质之居士,幸有以教我。
岁次甲辰春三月 无余学人 王文治 撰
华严念佛三昧论
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
念佛法门,诸经广赞,
约其总贯,略有二涂:
一普念,一专念。
如《观佛相海经》、
《佛不思议境界经》等,但明普念。
《药师琉璃光如来经》、
《阿閦佛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等,
特明专念。
今此《华严》,一多相入,
主伴交融,即自即他,
亦专亦普。
略标五义以贯全经:
一、念佛法身,直指众生自性门。
二、念佛功德,出生诸佛报化门。
三、念佛名字,成就最胜方便门。
四、念毗卢遮那佛,顿入华严法界门。
五、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圆满普贤大愿门。
别申问答,豁破群痴,
普与见闻,同归一乘云尔。
吾人固有之性,湛寂光明,
遍周尘刹。诸佛别无所证,
全证众生自性耳。
《如来出现品》云:菩萨摩诃萨,
应知自心,念念常有,佛成正觉。
何以故?诸佛如来,
不离此心,成正觉故。
如自心,一切众生心亦如是,
悉有如来,成等正觉,
广大周遍,无处不有,
不离不断,无有休息。
又云:无一众生,
而不具有,如来智慧,
但以妄想、颠倒,
执著不能证得。
若离妄想,一切智、自然智、
无碍智,则得现前。
云何离于妄想?
须知一切众生,颠倒执著,
全是诸佛法身。何以故?
颠倒执著,常自寂灭故。
于此信入,诸佛法身,
无处不现,清净圆满,
中不容他,念念不迷,
心心无所。从此起行,
具足大悲,究竟大慈。
于身无所取,
于修无所著,
于法无所住。
历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
十地、十一地,
不离当念,因果圆成。
故曰:才发菩提,即成正觉。
如《贤首品》、《初发心功德品》,
广明斯事。如是念佛,
能于一切处,见如来身。
又如《光明觉品》:
世尊放百亿光明,
从此三千大千世界,遍照十方,
乃至尽法界,虚空界。
而文殊说颂,教人离于有无、
一异、生灭、去来,种种诸见,
遍一切处,观于如来,
是为入佛正信。
《出现品》亦云:
诸菩萨摩诃萨,不应于一法、
一事、一身、一国土、
一众生,见于如来。
应遍一切处,见于如来。
譬如虚空,遍至一切色非色处,
非至非不至。何以故?
虚空无身故。如来身,
亦复如是,遍一切处,
遍一切众生,遍一切法,
遍一切国土,非至非不至。
何以故?如来身无身故,
为众生故,示现其身。
又云:菩萨摩诃萨,
以无障无碍智慧,
知一切世间境界,
是如来境界;
知一切三世境界,
一切刹境界,一切法境界,
一切众生境界,真如无差别境界,
法界无障碍境界,
实际无边际境界,
虚空无分量境界,
无境界境界,是如来境界。
佛子,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,
如来境界亦无量。
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,
如来境界亦无量。
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,
如来境界亦无量。
如无境界境界,
一切处无有,
如来境界亦如是,
一切处无有。
何以故?以自心智慧,
本无障碍故。
无障碍智慧,即如来境界故。
此名念自性佛,
亦名自性念佛。
自性念佛者,
无佛外之念,能念于佛。
念自性佛者,无念外之佛,
为自所念。
不入此门,所念之佛,
终非究竟。
以不识法身自性故,
将谓别有故。
入此门时,一念功德,
过于虚空,无有限量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