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然上人
1 正定之业者 即是称佛名
称名必得生 依佛本愿故。
2 上人常向人云:
「佛告阿难:汝好持是语,
持是语者,即是持无量寿佛名。」
并云:闻名不信如不闻,
虽信不称如不信,
唯应常称弥陀名。
又云:〈玄义分〉所言「要门」者,
定、散二善也;
定者息虑凝心,散者废恶修善。
言「弘愿」者,如《大经》说:
「一切善、恶凡夫得生者,
莫不皆乘,阿弥陀佛,
大愿业力,为增上缘。」
此善导和尚之释也。
如予者,不堪前之要门,
故唯全凭弘愿也。
3 善导和尚释第十八愿云:
「一向专称,弥陀佛名,
即得往生。」
4 拜见善导和尚之释,
法然眼中,三心、五念、四修,
皆具见”南无阿弥陀佛“也。
5 我是不足取之男也,
十恶之法然,愚痴之法然。
唯念佛欲往生也。
我是不足取之法然也,
如不知黑白之童子,
不知是非之愚人。
唯念佛仰信往生也。
弥陀劝念佛必来迎,
释迦劝念佛必往生。
唯信此一事,余事皆不知也。
6 法然以智德,化人犹不足也。
法性寺之空阿弥陀佛,虽愚痴,
是念佛之大先达,化导普广。
我若再受人身,愿受大愚痴之身,
以成勤行念佛之人。
7 有「法尔」之道理:
如炎升空、水下流,
果中亦有酸、有甘;
此皆「法尔」之道理也。
阿弥陀佛之本愿者,
是以名号,引导罪恶众生之誓愿故,
唯一向念佛者,即蒙佛之来迎,
是法尔之道理,无可疑也。
8 虽然怀疑,若念佛者,
即得往生。
(边疑边念佛,即得往生。)
9 念佛虽有种种之义,
称六字之中,一切皆含。
10 不知其义、不知其文,也无妨,
唯依称名,必得往生。
11 念佛无甚深义,
念佛之人,但知「念佛必往生」而已。
12 唯思「本愿不虚,称念必生」之外,
心无所系也。
13 念佛无别样。
称名号之外,无一切样也。
唯知「称念必生」,
而尽心念佛者,即得往生也。
14 念佛者,以无样为样也。
唯常念佛者,临终佛必来迎,
而往生极乐也。
15 欲往生者,念佛第一也。
不用学问。但,
若为信「念佛往生」之理,
可学之也。
16 若未知「念佛往生」之义,
学而知之,粗知则足矣。
设得广学,凡智无几。
莫徒好智解,废称名之光阴。
17 我门徒,不可喜好义理,不可喜好理论。
称名之行者,
应成一文不识、黑白不辨之身,
而朝夕念佛。
吾身既是愚痴卑贱,
则不可妄论其它法门也。
若成学者骨,则失念佛矣!
18 但知「众生称念必得往生」,
则自然具足三心(信心)。
19 虽不知一向专修之理,
亦不知弥陀本愿之由;
唯思「称念必生」,
是自然具足三心也。
20 虽知三心,不念佛无益;
纵虽不知三心,若一向念佛者,
则具足三心,必生极乐。
21 言「南无阿弥陀佛」者,
不可思有别事,知是救度我之语也。
心思阿弥陀佛之救度,
口称南无阿弥陀佛,
名三心具足之名号也。
22 阿弥陀佛之净土者,
是念佛往生之净土也。
自然具足三心。
若高夸三心,
乃可怕之无道心人所言也。
23 弥陀本愿,乃为救度极恶、最下之恶人、
为救度愚痴、浅识之诸机,
故以「上尽一形、念念不舍」为正意。
不可立无行之一念义,而舍弃念佛。
24 任凭佛说,而念佛者,
乘佛本愿,必得往生。
此外,若另有所知,则失往生矣!
25 净土宗之心要者,在于:
「不论是谁,但念佛皆往生。」
虽世间无类之恶人,
若念南无阿弥陀佛者,
乃至一念,亦得往生也。
此外,若另有所知,则失往生矣!
26 不顾烦恼厚薄,
不论罪障轻重;
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,
应思决定往生。
27 不论罪之轻重,
唯念佛者,即得往生,无别样。
无智罪人之念佛往生,
是本愿之正意也。
28 罪恶重障凡夫之出离,
若不依弥陀难思愿力,
何得契乎!
虽斯恶业强身,若念佛者,
不违阿弥陀佛大慈大悲,因愿之誓约,
决定来迎也。
29 若人造五逆,得闻六字名。
火车自然去,莲台即来迎。
若有重业障,无生净土因。
乘弥陀愿力, 得生极乐国。
极重恶人,无他方便。
唯称弥陀, 得生极乐。
30 念佛人,心所存者:
恐惧后世,愿生极乐,
称念弥陀,临终佛必来迎。
如是存心而念佛外,无他事也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