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有恶机人,为使此机之往生,是本愿之意。」
学而至于得知此理,谓之善学净土宗也。
净土宗者:以恶人为基准,而兼摄善人也;
圣道门者:以善人为基准,而兼摄恶人也。
6 善恶机
念佛之人,唯以天生之根性:
善人即以善人,
恶人即以恶人,
本来之赋性。
此乃入念佛之故,初不言持戒、破戒也,
唯以本来之体性。
7 造恶之机应多念佛
造恶之身,故念佛也。
非筹量造恶,而念佛也,应知。
8 无戒定慧者,应念佛之事
虽然戒、定、慧三学全具,
不修本愿念佛者,不得往生。
虽无戒、定、慧,
一向称名,必得往生。
9 无智为本之事
凡圣道门者:极智慧,离生死;
净土门者,还愚痴,生极乐。
故趋圣道门之时:
莹智慧,守禁戒,净心性,以为宗。
然入净土门之日:
不凭智慧,不凭戒行,不凭心性;
唯自视为无益、无智之人,
凭本愿愿往生也。
又云:法然虽念佛,与一文不通之男女齐等,
多年来修学之智慧,一分亦不凭也。
10 无智之人,亦具三心
一向心念佛,往生无疑之思,
即三心具足也。
一向心者,「至诚心」也。
无疑者,「深信」也。
思往生之心者,「回向发愿心」也。
11 知我身具三心
如《大经》说,既发「欢喜踊跃」之心,
可知是具足三心之征也。
「欢喜」者:思往生决定故,欢喜之心也。
叹往生不定者,未发三心之人也。
不发三心,故无喜心,
是则致疑故叹也。
12 本愿成就
念佛者,我所作也。
往生者,佛所作也。
往生,乃由佛力所赐。
却于心中种种筹量,是自力也。
唯须称名,待来迎也。
13 若存若亡之事
乘本愿,谓之「存」。
下本愿,谓之「亡」也。
「乘」有二义,「下」亦有二义:
谓造恶业之时,与发道心之时也。
造恶业时之“下”者:
“如此造恶之身,虽念佛,往生不定。”
作此想者,即是下也,此谓之「亡」。
发道心时之“下”者:
如此发道心而念佛,必定往生;
若无道心,则虽念佛,往生不定。
以道心为先,本愿为次。
作此想者,即是下也,此谓之「亡」。
造罪业时之乘者:如是造罪,必堕地狱;
乘此本愿之故,虽造恶身,决定往生。
作此想者,即是乘也,此谓之「存」。
发道心时之乘者:如此之道心,不始于今日,
我过去世生生发,然未离生死之故,
知道心不能救我,唯佛愿力能救我。
因而不顾有道心、无道心,
唯须称名号,生净土。
作此想者,即是乘也,此谓之「存」。
译注:昙鸾祖师《往生论注》云:「信心不淳,若存、若亡故。」
【道心即自力之出离心、自力之利他心,自力之愿成佛心。】
14 无外杂缘,得正念故之事
此见他大善,我心无怯弱也。
假令见法胜寺九重之塔,
我虽不立一寸塔,而无不安之心也。
又拜东大寺之大佛,
我虽不造半寸佛,而无卑下之心也。
称名之一念,得无上之功德。
决定往生,如是思定者,
谓之「无外杂缘,得正念故」也。
如此信者念佛,与弥陀本愿相应,
与释迦教无相违,随顺诸佛证诚也。
杂行十三失,以此义,可得知也。
译注:善导大师《往生礼赞》云:「若能如上,念念相续,毕命为期者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,何以故?无外杂缘得正念故,与佛本愿得相应故,不违教故,随顺佛语故。」)
15 专修、杂修之事
余行可修而不修,作此想者,
「专修心」也。
余行殊胜,然我不堪。作此想者,
虽不修,亦是「杂修心」也。
16 行者之生处,依心行之事
但念佛者,生极乐国。
但余行者,生懈慢国也。
然念佛、【同时又】余善兼行者,亦有二:
念佛之边心重,而杂余行者,
生极乐【真实报土】。
余行之边心重,虽以念佛为助,
生懈慢国【方便化土,边地疑城】。
(《菩萨处胎经》卷三曰:“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,有懈慢界,国土快乐。
前后发意众生,欲生阿弥陀佛国者,皆深染着懈慢国土,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【报土】。
亿千万众,时有一人【弘愿专称门】,能生阿弥陀佛国”。
懈慢国位于阎浮提洲之西方十二亿那由他,为至阿弥陀佛极乐国之中途,生于此国者,皆染着此土之快乐,而生懈怠憍慢之心,不更前进生于阿弥陀佛真实报土,故称懈慢国。
怀感于《释净土群疑论》卷四中,以此说配于善导所说之专杂二修,谓执心牢固之弘愿门佛力专修者,往生于极乐国土真实报土。
执心不牢固之要门自力杂修者,生于懈慢国。
懈慢国为极乐之边地化土,凡疑惑佛弘愿名号之不可思议。杂修自力之善根而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者,即生于此。
依阿弥陀佛第十九愿(修诸功德愿),修诸自力杂行回向愿生者,生于此处。)
17 前念命终,后念即生之事
前念后念者,此命尽之后,受生之时分也,
非是行之念;
往生者,称名也。
称名者,正定之业也。
然则,称名命终者,正定之中,而终者也。
18 平生.临终之事
于平生念佛,往生不定之思者,临终念佛,亦不定也;
以平生念佛,决定思者,临终亦决定也。
19 一念信心之事
取信于一念,
尽行于一生。
疑一念往生者,
即多念,皆疑念之念佛也。
一期终之一念者,亦得往生。
况一生之间,积多念之功,
岂不遂一度之往生乎!
每一念有一人往生之德,
何况多念无一往生哉!
20 乃至一念,即得往生之事
我等非「一念」之机,「乃至」之机也。
又,「乃至十念」亦如此,
吾等非「十念」之机,「乃至」之机也。
注:善导谓之:「上尽一形,下至十声一声等,定得往生。」
如此,吾等非「下至十声」之机,「上尽一形」之机也。
注:第十八愿言:「乃至十念」。
愿成就文言:「乃至一念」。
21 阿弥陀经一心不乱之事
「一心」者:心一于何事乎?
一向念佛者,阿弥陀佛心,与我心成为一体也。
如天台《十疑论》云:
「如世间慕人,能受慕者,机念相投,必成其事。」
慕人者:阿弥陀佛也,
恋者:我等也。
既心发一向念阿弥陀佛,则早与佛心成一体也。
故云「一心不乱」。
不可移念于上之「少善根福德因缘」也。
22 阿弥陀经善男子善女人之事
此成「执持名号」之身故,
云「善男子善女人」也。
如下品上生,是一生十恶凡夫,最后一称时,
被赞为「善男子」。
其实本机者,五浊恶世恶时之众生也。
是以《观念法门》释《阿弥陀经》之此文云:
「若佛在世,若佛灭后,一切造罪凡夫。」
23 阿弥陀经难信之法
此罪恶凡夫,依「但称名,得往生」之事,
众生不信也。
故释迦、诸佛,恳切证诚也。
24 决定往生之事
一、弥陀本愿,决定也,
二、释迦所说决定也,
三、诸佛证诚,决定也,
四、善导教释,决定也,
五、吾等信心,决定也。
以此义故,决定往生也。
25 专以念佛做佛事
趣他请,修念佛者,有三种利益:
一、自行勇猛也,
二、助檀那愿念也,
三、为能成众利益也。
功德有体、用之二:体留自,用施他。
妙乐大师云:「以善法体,不可与人。」
此是释「愿以此功德」之文也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