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三世佛力法界转经轮共修超度地狱大坛城

净土宗实修次第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原创书稿近100万字:《全然接纳》《意识的觉醒》意识进化的次第。原创新学科《意识科学》。原创性博文。虽原创和引用大量新时代词汇,但宇宙真理不变。佛法是对永恒的生命真理,采用与时俱进的阐述。邪师恒沙之末世,修学必依清净传承为本!回归佛经祖论!研读原经文为本,祖师论著为辅!佛力为本,闻思为辅!吾所依传承者:弥陀释迦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莲池藕溢印光也!此是佛力能量之管道,启佛力信心之门户,直达吾心海。心莲自开,往生业成!舍凡夫垢身,游极乐香光庄严。

5依愿修行  

2018-02-24 19:51:25|  分类: 弥陀教 法然上人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5依愿修行

        二、依愿修行者:发四十八愿后,为成就此愿,

不可思议,兆载永劫,

积植菩萨,无量行愿,

难行苦行,积功累德。

 

或人云:其因行者,多摄六度。

六度者:一檀、二戒、三忍、四进、五禅、六慧也。

就初,檀有无量:谓国城妻子、奴婢仆从、

聚落田地、舍宅园林、象马车乘、珍宝辇舆等,

诸身外一切财物,能施与之,谓之外施。

眼耳鼻舌身、头目髓脑等,一切身上诸根,

能舍与之,谓之内施。

 

        然则弥陀如来,本行菩萨道时,

修檀送劫波。经(悲华经卷九意)云:

「所施目,如一恒河沙,如乞眼婆罗门之缘。

又有饮血众生,乞其身分生血。

所施生血,如四大海水。

又有噉肉众生,乞其身分脂肉。

所施脂肉,如千须弥山;

所舍舌,如大铁围山;

所舍耳,如纯陀罗山;

所舍鼻,如毘富罗山;

所舍齿,如耆阇崛山;

所舍身皮,犹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。」

 

        或时成肉山,被食噉众生;

或时成大鱼,与身分众生。

菩萨慈悲,以此可知。

然饮血噉肉之众生,无情破菩萨利生之肤;

耽食嗜味之凡夫,无端食萨埵慈悲之肉。

如是非啻,一劫二劫,兆载永劫之间,

流四大海水之血,竭千须弥山之肉。

难舍能舍,难忍能忍,

圆满檀度,究竟尸罗、

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

六度圆满,万行具足也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三、所得依、正者:

「依」即国界庄严,众宝合成。

「正」即三身四智,究竟圆满。

        初「法身」者:无始无终,离一切相,

绝诸戏论,周圆无际,湛然常住。

        次「报身」者:报万行因,所感得之万德身也。

布发掩泥之功,感绀琉璃顶;

流血割肉之绩,得紫磨金肤。

代禽之慈不空,早得鹅王之相;

代兽之悲有诚,速感鹿王之膊。

破脑治他病故,今成医王中大医王;

施肉与商人故,今成船师中大船师。

施灯烛故,成光明无量佛;

断杀生故,成寿命无量圣。

以宝与人故,成众宝国土之主;

以床施人故,得大宝华王之座。

布施为库藏,收百福庄严之财;

持戒为良田,下三菩提之种子。

着忍辱坚甲,固战魔王之十军;

乘精进骏马,早超崄难之六道。

以禅定清水,洗诸欲垢;

以智慧船筏,渡生死大海。

凡酬万行因,感万德果,

如华结果,似响应声。

是则酬实修万行,得实证万德也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次「应身」者:起大神通,变现十方,

而随机宜,为说妙法,

令诸众生,利益安乐。

是则应同秽土之始终,八相示现之身也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次「佛色身,相好功德」者:

谓其身量,六十万亿那由他,恒河沙由旬;

其身色,百千万亿,夜摩天阎浮檀金色。

此则酬六度、万行之修因,六八大愿之所显现也。

今略辨其大概而已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四、往生行业者,此乃有二:

一、大分二行,

二、依文别释。

        一、大分「二行」者,亦分为三:

一、正分二行,

二、依善导论得失,

三、以感师等义,助善导之义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一、正分二行者,亦分为二:

一、略牒二行。谓依善导等往生之行,大分即有二种:

1、念佛行,

2、余诸行 ﹝诸师未必如此分别,故知往生正行,难辄可了也﹞。

 

二、释其行相,此亦为二:1、释念佛,2、释诸行。

        1「释念佛」者:念佛者,

或观佛相好,或观佛光明,

或依归命想、依引接想,

一心称念,弥陀佛名,名之为念佛也。

设无观、念,但信称名,亦名念佛。云云

 

        2、「释余诸行」者:凡求极乐者,不必念佛。

各随乐欲,修种种行。

其相广在经论,不能具引。

然诸经所说,其业虽多,

结其纲要,不出三意。

故《往生要集》(卷下本)云:

「诸经行业,总而言之,不出梵网戒品;

别而论之,不出六度。

细明其相,有其十三:

1财法等施,

2三归五戒、八戒十戒等,多少戒行,

3忍辱,4精进,5禅定,6般若﹝信第一义等是也﹞,

7发菩提心,

8修行六念﹝佛法僧戒施天,谓之六念﹞,

9读诵大乘,

10守护佛法,

11孝养父母、奉事师长,

12不生憍慢,

13不染利养也。」

 

        二、依善导论得失者,此亦有二:

初,先释二行,

次,正论得失。

        初,先释「二行」者:《观经疏》第四(散善义)云:

就行立信者,然行有二种:

一者「正行」,二者「杂行」。

言「正行」者:专依往生经行行者,是名正行。

何者是也?

一心专读诵此《观经》、《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等。

一心专注,思想、观察、忆念彼国二报庄严。

若礼,即一心专礼彼佛;

若口称,即一心专称彼佛;

若赞叹、供养,即一心专赞叹供养。

是名为正。

又就此正中,复有二种:

「一者:一心专念,弥陀名号,

行住坐卧,不问时节久近,

念念不舍者,是名正定之业,

顺彼佛愿故。

 

若依礼诵等,即名为「助业」。

除此正、助二行以外,自余诸善,悉名「杂行」。

若修前正、助二行,心常亲近,忆念不断,名为无间也。

若行后杂行,即心常间断,虽可回向得生,众名疏杂之行也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私云:就此文有二意:

一、明「往生行相」,

二、判「二行得失」。

        初明「往生行相」者:

依善导和尚意,往生之行虽多,大分为二:

一、正行,二、杂行。

        初「正行」者:就此有开、合二义:

初,开为五种。后,合为二种。

        初开为五种者:

1读诵正行,

2观察正行,

3礼拜正行,

4称名正行,

5赞叹供养正行也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第一「读诵正行」者:专读诵《观经》等也。

即文云:「一心专读诵此《观经》、《弥陀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等」是也。

所言「等」者,指上三经,全非等取余经典也。

五种正行,皆限弥陀一佛功德。

所以观察、礼拜、称名、赞叹四种正行,

既唯在彼弥陀依、正,岂读诵行,独兼他经乎!

 

        第二「观察正行」者:

专观察彼国依、正二报也。

即文云:「一心专注,思想、观察、忆念彼国二报庄严」是也。

        第三「礼拜正行」者:

专礼拜弥陀也。即文云:「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」是也。

        第四「称名正行」者:

专称弥陀名号也。即文云:「若口称,即一心专称彼佛」是也。

        第五「赞叹供养正行」者:专赞叹、供养弥陀也。

即文云:「若赞叹供养,即一心专,赞叹、供养,是名为正」是也。

若开赞叹与供养而为二者:可名六种正行也。

今依合义,故云五种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次合为二者:一者正业,二者助业。

        初「正业」者,以上五种之中,

第四称名,为正定之业。即文云:

「一心专念,弥陀名号,

行住坐卧,不问时节久近,

念念不舍者,是名正定之业,

顺彼佛愿故」是也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次「助业」者:除第四口称之外,

以读诵等四种,而为助业。

即文云:「若依礼诵等,即名为助业」是也。

        问曰:何故五种之中,独以称名念佛,为正定业乎?

        答曰:顺彼佛愿故。

意云:称名念佛,是彼佛本愿行也。

故修之者,乘彼佛愿,必得往生,

由愿不虚故,以念佛为正定之业也。

其「本愿义」,至下应辨。

 

但正定者,法藏菩萨,于二百一十亿,诸佛誓愿海中,

选定念佛往生之愿,故云「定」也。

选择之义,如前释之。

读诵等行,即非本愿选择之行,故名为「助」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然则念佛,是正中之正,

礼诵等,是正中之助。

助正虽异,同在弥陀,

是故对余杂行,皆名为正;

然而,非无胜、劣之义也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次「杂行」者:即文云:

「除此正、助二行以外,自余诸善,悉名杂行」是也。

意云:杂行无量,不遑具述,

今且翻对五种正行,以明五种杂行。

1读诵杂行,

2观察杂行,

3礼拜杂行,

4称名杂行,

5赞叹、供养杂行也。

        第一「读诵杂行」者:除上《观经》等,往生净土经以外,

于大、小乘,显、密诸经,受持读诵,悉名读诵杂行。

        第二「观察杂行」者:除上极乐依正以外,

大小,显、密,事、理观行,皆悉名观察杂行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第三「礼拜杂行」者:除上礼拜弥陀以外,

于一切诸余佛,菩萨等,

及诸世天等,礼拜恭敬,

悉名礼拜杂行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第四「称名杂行」者:除上称弥陀名号以外,

称自余一切佛、菩萨等,

及诸世天等名号,

悉名称名杂行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第五「赞叹供养杂行」者:除上弥陀佛以外,

于一切诸余佛菩萨等,

及诸世天等,赞叹、供养,

悉名赞叹供养杂行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此外复有布施、持戒等,无量之行,

皆可摄尽杂行之言也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次判「二行得失」者:「若修前正、助二行,

心常亲近,忆念不断,名为无间也。

若行后杂行,即心常间断,

虽可回向得生,众名疏杂之行。」

即其文也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31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