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三世佛力法界转经轮共修超度地狱大坛城

净土宗实修次第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原创书稿近100万字:《全然接纳》《意识的觉醒》意识进化的次第。原创新学科《意识科学》。原创性博文。虽原创和引用大量新时代词汇,但宇宙真理不变。佛法是对永恒的生命真理,采用与时俱进的阐述。邪师恒沙之末世,修学必依清净传承为本!回归佛经祖论!研读原经文为本,祖师论著为辅!佛力为本,闻思为辅!吾所依传承者:弥陀释迦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莲池藕溢印光也!此是佛力能量之管道,启佛力信心之门户,直达吾心海。心莲自开,往生业成!舍凡夫垢身,游极乐香光庄严。

8二、依文别释。【大经释 终】  

2018-02-26 06:06:16|  分类: 弥陀教 法然上人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8二、依文别释。亦二:

初、总论傍正者,今《经》既是往生经根本也。

就此当论念佛、诸行之旨。

而今依善导意释之,二门之中,念佛为宗;

加之,天台《十疑》等,引此经,以念佛为宗。

 

二、别依经文,释念佛行者,其文有七:

一者、四十八愿中,「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」之文。

二者、愿成就处,「诸有众生,闻其名号」等之文。

三者、明三辈往生中,上辈生中「一向专念」之文。

四者、同中辈生中,「专念」之文。

五者、同下辈生中,「专念」之文。

六者、流通分中,「其有得闻,彼佛名号」等之文。

七者、同流通中,「当来之世」等之文。

 

此七处文,皆专明“念佛往生”也。

1一、「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

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

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」者:

是四十八愿中,第十八「念佛往生愿」也。

问:四十八愿,虽皆微妙殊胜,

于中亦有要否?何愿最要?

答:浅见曷辄,辨其优劣。

然善导(法事赞卷上),出其要云:

「弘誓多门四十八,偏标念佛最为亲。

人能念佛佛还念,专心想佛佛知人。」

于念佛门,独发此愿;

于诸行门,更无别愿。

 

2二、愿成就文:

「诸有众生,闻其名号,

信心欢喜,乃至一念」等者:

就此文中,虽有经文来意;

「一念十念」,诸师不同;

「唯除五逆」释义,浑以念佛一行。

往生之义,决无疑矣!

 

3三、三辈中,「一向专念,无量寿佛」者:

于上虽以二文,明念佛往生义,未分其品。

故今开一念佛,而为三段,以分其品。

此有二意:一、念佛往生,有三种品,

为欲令行者,舍中下,而欣上品故。

二、为使行者,知念佛位分齐故。

 

问:三辈之文,念佛之外,说诸行业,

似不特局念佛一行。谓上辈中,念佛外,

举出家受戒,发心修诸功德。

中辈中念佛外,说菩提心,及斋戒等善。

下辈中念佛外,说发菩提心等。

何故唯谓念佛往生乎?

答:佛智难测,何辄解之。

然今依善导意,而案斯文,略有三意:

一、但念佛往生,

二、助念佛往生,

三、但诸行往生。

 

一、「但念佛」者:凡论三辈九品之义,

本就一法论之。

例如:九品之烦恼等也,何必就行多少,而论之乎!

故今就本愿念佛一行,以说三品往生之旨也。

以何知之?谓以三辈文俱说「一向专念无量寿佛」也。

凡「一向」之言,处处之文,皆「不兼余」之意也。

故知:唯就念佛,而立三品,分别其品也。

故善导《释》(观念法门)云:

「佛说一切众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;

随其根性,佛皆劝『专念无量寿佛名』。

其人命欲终时,佛与圣众,

自来迎接,尽得往生。」

依此释意,三辈俱明念佛往生也。

 

问:此释未遮前难,何弃余行,唯云念佛乎?

答:此有三意:

一、为废诸行,归于念佛,故说诸行也;

二、为助成念佛,故说诸行也;

三、为约念佛、诸行二门,各立三品,故说诸行也。

 

一、为废诸行归于念佛,故说诸行者:

准善导《观经疏》(散善义)中云:

「上来虽说,定散两门之益。

望佛本愿,意在众生,

一向专称,弥陀佛名」之释意:

上辈之中,虽说菩提心等余行,

望上本愿意,唯在众生,专称弥陀名;

以本愿中,更无余行故。

故知:三辈俱依上本愿,

故云「一向专念,无量寿佛」也。

 

「一向」者,「不兼余」之言也。

例如彼五天竺,有三种寺:

一者、一向大乘寺,此寺之中,无学小乘;

二者、一向小乘寺,此寺之中,无学大乘;

三者、大小兼行寺,此寺之中,大小兼学。

此则大小两寺,有一向之言。

兼行之寺,无一向之言。

 

由知:今此经中「一向」之言,亦复可然。

若念佛外,更加余行,则非一向。准寺可云兼行;

而既云一向,不兼余明矣。

然先虽说余行,后云一向专念,

明知废舍诸行,唯用念佛也。

不然一向之言,以何消之哉!

 

二、为助成念佛,故说诸行者:

此亦有二意:

一、以同类善根,助成念佛故,

二、以异类善根,助成念佛故。

初「同类善」者:即前所引善导和尚,

专修正行中,助行是也,前委明了。

二「异类善」者:是《往生要集》意也,

彼《集》中立十门,释念佛往生义。

其中第四,正修念佛。

 

第五、助念方法。助念方法,此有七种。

彼《集》问云:「上诸门中,所陈既多。

未知何业,为往生要?答:

大菩提心护三业,

深心至诚常念佛,

随愿决定生极乐。」

此义似今经意,此即以异类善根,助成念佛也。

彼集意:异类善根,以助念佛,为决定往生业,

此随能助,则可谓诸行往生。

今且随所助,摄为念佛门也。

 

三、为约念佛、诸行二门,各立三品故,说诸行者:

今文中菩提心,及造像等,诸善根,

乃准余经,各是一往生业也。

然则斯文,于菩提心等诸善根,

各立三品,明往生业也。

且就菩提心,有上中下三品。

以上品发心,为上品业。

乃至以下品发心,为下品业。

菩提心已尔,造像等亦如是。

故知:此文于诸行,分三品也。

是故《往生要集》中,引此等文,

为诸行往生证也。

 

加之,善导《观经疏》释,复有三种众生文,粗述此义。

「约念佛立三品」者:《往生要集》中,

引此三辈文,以为念佛往生证据,其意同之,

是则但念佛往生义也。

 

问:就念佛一法,何分三品耶?

答:此亦有三义:

一、约遍数多、少,

二、约时节长、短,

三、约安心浅、深。

 

一、约遍数多少者:善导《释》(观念法门意)云:

「每日三万遍上品业」。

以此案之:二万是中,一万是下也。

是则约遍数多、少,分三品也,九品准之。

 

二、约时节长、短者:慧心《弥陀经记》中,

以彼经七日念佛为上品。

准之,或以十日念佛为上上品,

是则一往,约时节久近,分三品也。

九品准之。

 

三、约安心浅、深者:自可知耳。

故知:今文就念佛,亦立三品也,上来其义已尔。

由知:今三辈文,有「但念佛」义,

有「助念佛」义,

又有「诸行往生」义也。

佛以一音演说法门,众生随类各得其解。

以佛意多含故,由今且作此三解耳。

 

又就此三义,论其傍正,以「但念佛」为正,

余二为傍。何以故?准佛本愿故,依前后多文故。

凡修往生业,总有「但念佛」等三意,

机品差别,各依意乐,而勤修之。

予以导公为依凭耳。以上正宗分毕。

 

6六、〈流通文〉云:

「其有得闻,彼佛名号,

欢喜踊跃,乃至一念;

当知此人,为得大利,

则是具足,无上功德。」

 

此有四意:一、来意;

二、废助念及诸行,明但念佛;

三、举一念,况十念等;

四、深信佛语,不生诽谤。

 

一、来意者:上正宗分,正为时会众生,

说念佛往生法也;

今流通分,非但当时,获大利益。

至末法时,亦说念佛往生法,

远济未来也。

二、废助念及诸行,明但念佛者:

于第十八愿成就文,明但念佛往生;

来迎等愿、及三辈文,明助念往生、诸行往生。

由此,诸修往生行者,怀疑难决;

故至流通,则废助念、诸行二门,

明「但念佛往生」也。

又此经说次,即似《观经》,《观经》之中,

先逗机缘,广说十三定善、三福九品之业,

而明诸行往生之旨;

至其付嘱则云:「佛告阿难:

汝好持是语,持是语者,

即是持无量寿佛名。」

 

善导(散善义)释云:

「从佛告阿难,汝好持是语以下,

正明付嘱弥陀名号,流通于遐代。

上来虽说,定散两门之益。

望佛本愿,意在众生,

一向专称,弥陀佛名。」

是则彼此两经,其意全同。

岂可不信哉!

 

三、举一念,况十念等者:

此文非但明下品一念往生,

兼明上中二品往生。

当知:一念犹往生,况十念哉!

十念尚往生,况多念哉!

一日犹往生,况七日哉!

七日尚往生,况一月哉!

一月尚往生,况一夏九旬哉!

一夏尚往生,况一年哉!

一年尚往生,况一生哉!

 

四、深信佛语,不生诽谤者:

夫但念佛往生,文义如此。

听此之人,谁不欢喜踊跃?

若其有人听之,反为诽谤,

当知此人,五劫中,应堕大地狱。

 

故《称扬诸佛功德经》(卷下)云:

「其有不信赞叹称扬阿弥陀佛名号功德,

而谤毁者,五劫之中,当堕地狱,具受众苦。」

然言当堕地狱,而未谓何地狱;

言具受众苦,而未说苦相。

呜乎!等活碎剌磨桩之苦乎!

众合两山合摧之痛乎!

若一堕于此,噬脐奚容及乎!

冀智愚贤不肖,但信佛语,莫为诽谤。

无量劫以来,未尝值此法;

今适获人身,而诸根具足,

方得闻此,难信妙法,

何不欢喜,反生诽谤!

「设满大千火,直过要闻法。」

莫容易看过,徒为后悔也。

 

7七、「当来之世,经道灭尽。

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斯经,止住百岁」者:

释此文有多意:

一者、来意;

二者、重废诸行,明但念佛;

三者、约圣道净土,二教住灭,而劝往生;

四、约十方净土、极乐净土,二教住灭,而劝往生;

五、约兜率、西方,二教住灭,而劝往生;

六、约释迦慈悲,弥陀本愿,而劝往生。

 

一、来意者:正宗五文,并流通初文,

虽明但念佛往生,文理显了。

然诸行往生、念佛往生,

经论重卷列轴,相共流行;

是以正像末法之间,念佛、诸行并行,

是非傍正,实难一决。

或见诸行往生经论,则执诸行往生之旨;

或见念佛往生经论,则执念佛往生之旨。

孰是孰非,自非佛智,谁能知之?

 

然而依此「止住百岁」之文,

则「但念佛往生」之理,自是分明,

是宜举后以劝今也。

是故净影《双卷经疏》释云「以后劝今」,

是故上次此文来也。

 

二、重废诸行,明但念佛者:

夫于诸行,略有十三:

一布施,乃至十三不染利养,如前举也。

取要言之:有持戒往生,有持经往生。

言「持戒往生」者:依《四分》、《五分》、《十诵》、

《僧祇》、《梵网》、《地持》、《璎珞》等大小戒经,

持三归五戒,乃至声闻具足戒、菩萨十重、四十八轻戒,

乃至三聚净戒,以此为往生业。

然彼百岁时,经道灭尽,是等戒经,皆悉灭尽。

彼时已无戒经,故亦无受戒者;

已无受戒者,故亦无持戒者;

已无持戒者,故亦无破戒者;

其时唯有无戒众生。

然彼时众生,唯能至诚念弥陀名,必得往生也。

 

又此经虽有持戒之言,而不说持戒行相;

说持戒行相者,乃在大小戒律。

然彼戒律先灭,持戒之行,何因修之?

又此经虽有发菩提心之言,而不说菩提心行相;

说菩提心行相者,乃在《菩提心经》等。

然彼经先灭,菩提心行,何因修之?

 

故善导(往生礼赞)释云:

「万年三宝灭,此经住百年,

尔时闻一念,皆当得生彼。」

﹝始皇之烧五经,而不失诵,尚在人口;

称弥陀名,可以例之。﹞

 因此案之:今时我等,设不专持戒行,

若能一心,念弥陀佛,何不遂往生!

况又随分持一戒、二戒者哉!

然则今时,浇季缁素,持戒破戒及无戒者,

但能一心念佛,皆当往生也。

 

次言「持经往生」者:

谓有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及诸大乘经,

持此以为往生行业。

然彼百岁时,斯等诸经,皆悉灭尽。

其时众生,何以持经?

唯此经留故,依此经念佛,即得往生也。

 

故善导释云「万年三宝灭」等。

因此案之:今时我等,

设虽不持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等经,

但能念佛,何不遂往生!

然则,不论持经与不持经,

有往生志之辈,应当唯念弥陀名号,必得往生也。

 

次、就持咒言之,咒者,谓诸陀罗尼。

乃随求、尊胜、宝箧印、光明真言等神咒,

若能持之,求净土者,皆当得往生。

然彼百岁时,此等陀罗尼,皆悉灭尽。

其时众生,何由持之?

故善导释云「万年三宝灭」等。

然则今时我等,设虽不持神咒,

若能念佛,何不往生!

不论持咒、与不持咒,

有往生志之人,应当唯念,弥陀名号,

必得往生也。

 

次、有诸宗甚深理观之行,

谓法相宗,五重唯识、三性三无性观;

三论宗,八不中道、胜义皆空观;

华严宗,十玄六相、法界圆融观;

天台宗,一念三千、一心三谛观;

达摩宗,即心是佛、一念不生观;

真言宗,阿字本不生、三密同体观也。

此等观门,皆依经论建立之。

然彼百岁时,所依经论,皆悉灭尽。

其时众生,何因修之?

 

就中禅家一门,教外别传,以心传心,非文字上;

少涉拟议,即隔天渊;

自非最上越格之器,谁能得入。

古人尚病焉,况末法万年之时人乎!

然独此经留故,彼时众生,

依凭此经,唯能念佛,皆得往生也。

故善导释云「万年三宝灭」等。

因此案之:今时我等,

设虽不修,此等观行,

一心称名,何不往生!

故知:往生极乐之道,无过专念弥陀名号也。

 

三、约圣道、净土,二教住灭,而劝往生者:

谓圣道门,诸经先灭,故云「经道灭尽」;

净土门,此经特留,故云「止住百岁」。

当知:圣道机缘浅薄,

净土机缘,是深厚也。

 

四、约十方净土、极乐净土,

二教住灭,而劝往生者:

谓十方净土往生,诸教先灭,故云「经道灭尽」;

极乐净土往生,此经特留,故云「止住百岁」。

当知:十方净土,机缘浅薄。

极乐净土,机缘深厚也。

 

五、约兜率、西方,二教住灭,

而劝往生者:

谓《上生》、《心地》等,上生兜率,诸教先灭,

故云「经道灭尽」;

西方净土往生,此经特留。

故云「止住百岁」。

当知:兜率虽近,机缘浅薄;

极乐虽远,因缘深厚也 。

﹝念佛诸行,二教住灭,于上已论,故今略之。﹞

 

六、约释迦慈悲,弥陀本愿,而劝往生者:

问曰:既云「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经,止住百岁。」

若尔,释尊以慈悲而留经教,何教不留,

而何不留余经,唯留此经乎?

答曰:纵留何经,别指一经,则亦不避此难,

然特留此经者,有深意欤!

若依善导和尚意者:此经之中,

已说弥陀如来,念佛往生本愿。

释迦慈悲,为留念佛,特留此经;

余经之中,不说弥陀如来,念佛往生本愿,

故释尊慈悲,而不留之也。

 

凡四十八愿,皆无非本愿。

而特以念佛往生愿,而为规模。

故善导(法事赞卷上)释云:

「弘誓多门四十八,偏标念佛最为亲;

人能念佛佛还念,专心想佛佛知人。」

故知:四十八愿中,

唯以念佛往生愿,而为愿王也。

是以释迦慈悲,特以此经,止住百岁也。

例如彼《观无量寿经》中,

不付嘱定散诸行,独付嘱念佛之行;

是则以顺彼佛愿故也。

 

问曰:百岁之间,留念佛者,其理可然。

若尔,此念佛行,为局彼时机,

为通正、像、末法之机?

答曰:当广通于正、像、末法之机,

以后劝今,其义应知。

 

上来依善导、道绰、慧心等意,

且加愚意,取要摘诠,粗解释毕。

若有片言,契合佛意,

愿令自他,俱归净土,

于菩提果,得不退转也。

若于文理,有所错谬,

愿仰后贤校正,且凭三宝照鉴者也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0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