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三世佛力法界转经轮共修超度地狱大坛城

净土宗实修次第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原创书稿近100万字:《全然接纳》《意识的觉醒》意识进化的次第。原创新学科《意识科学》。原创性博文。虽原创和引用大量新时代词汇,但宇宙真理不变。佛法是对永恒的生命真理,采用与时俱进的阐述。邪师恒沙之末世,修学必依清净传承为本!回归佛经祖论!研读原经文为本,祖师论著为辅!佛力为本,闻思为辅!吾所依传承者:弥陀释迦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莲池藕溢印光也!此是佛力能量之管道,启佛力信心之门户,直达吾心海。心莲自开,往生业成!舍凡夫垢身,游极乐香光庄严。

3问难 12条  

2018-03-01 17:50:47|  分类: 弥陀教 法然上人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3问难

一、

显真问曰:速疾离生死,得解脱者,

以真言、止观、华严、禅门等,

为最上为至极,云何?

 

上人答曰:

法门无尽,而论其急要,

以净土法门为最。

诸教广多,而探其肝心,

以他力顿教为胜。

 

此则易修而功高,

易行而理深故也。

故庐山法师云:

「诸三昧甚多,功高易进,念佛为先」。

元照禅师云:

「念佛三昧者,具缚凡愚,屠沽下类,

剎那超越,成佛之法也」。

 

此等师意,以净土教法,念佛三昧,

为大乘至极、速疾解脱之最要闻矣!

 

二、

永辨问曰:今此净土宗者,

权实二宗中,权宗也;

渐顿二教中,可云渐教哉!

其故者:此宗之意者,

不明真如实相、第一义空理,

只宣厌苦欣净、指方立相旨。

而何以此教,为大乘至极顿法哉?

 

上人答曰:

净土宗者,实教也。

是故或云「真宗」,或云「真门」,

或名「顿教」,或名「一乘」也。

但通途权实,皆约自力而明之;

于弘愿一法者,偏就他力而论之。

 

然者,虽云实教,异自力实;

虽云顿教,异圣道顿。

故似权非权,似实非实,

似渐非渐,似顿非顿。

既非权、实、渐、顿之所摄,

知是超过诸宗之法门也。

 

但,非权实之所摄,而强立真实之名,

以示他力真实之体;

非渐顿之所摄,而假与顿教称,

以显横超横截之用。

 

是故和尚云:

「我依菩萨藏,顿教一乘海」。

元照禅师云:

「故知一切净土法门,皆是大乘。

圆顿之法也,定非偏小」。

此等所释,谁不依用哉!

 

三、

智海问曰:

明大乘真实理,此名实教;

存是心是佛旨,此名顿教。

今此宗,不明生佛一如之道理,而偏劝厌离秽土之安心;

不述寂灭无生之实义,而仅谈欣求净土之起行。

专附傍权门渐教之法门,

全不顺圆实、顿速之宗义;

纵虽寄事于他力实、顿之名,尚难首肯;

何况超权、实所摄,且又论超过之义乎?

 

上人答曰:疑难之意,偏是约自力修行之道理,

存渐、顿,权、实之差别;

全不知他力弘愿,密意教门也。

可痛可悲!

 

夫诸佛法者,

以真如佛性为性体,以无相泥洹为所期;

离此理外,全无别法。

然则,三世诸佛化道,必储圣道、净土二门者,

二种胜法,共为令入无相无念之一理也。

所入之理虽同,

能入之门,有自力、他力之别。

以自力为劣,以他力为胜。

 

其「圣道门」者,就此有二:

一渐、二顿。

就顿又有二:谓教内、教外也。

言「渐教」者:谓备修万行,渐感佛果,

修行时长,成佛路远。

故名「渐」也,亦名曰「权教」。

俱舍、成实、律宗、法相宗等,

不出此意也。

 

言「顿教」者,

以五乘不测真如,还纳蠢蠢之心;

以十圣难穷法性,谈元来不动。

证果剎那究竟,悟道一念圆满。

故名「顿」也,亦名曰「实教」。

真言、佛心、天台、华严等,

正此意也。

 

此等渐、顿诸宗,

其法门一途,不亘万机。

或渐或顿,只被一机。

若实若权,偏摄一缘。

故即施即废,妙道不远沾。

故善导和尚释曰:

「渐、顿则各称所宜,

随缘者,则皆蒙解脱;

然众生障重,取悟者难明。」

又云:

「或说人天二乘法,或说菩萨涅槃因。

根性利者皆蒙益,钝根无智难开悟。」

 

次「净土门」者,

就此有二义:

一、他力本愿之实体,

二、他力本愿之化用。

 

初言「他力本愿之实体」者:

谓佛密意也,亦是佛智之所照也。

凡圣道、净土二门,共以真如实相为其体,

故前圣道门中所明,

无尘法界、凡圣齐圆之理,

恒沙功德、寂用湛然之性,

即是他力实体也,

五智中佛智者,即指此理也。

 

次言「他力本愿之化用」者:

谓密意之上教门也,亦是四智所成也。

极乐不远,构十万亿剎之西;

弥陀在己,心现一座华台之形。

不思议智、不可称智等者,

指此善巧方便也。

 

诚以:

真如界内,绝生佛假名;

平等性中,无自他差别。

真如非自非他,而包自他性。

故常熏习自他,令会入平等性性海。

 

应知:

言「自力、他力」者,

此即「强、弱义」也。

熏力弱时,则虽冥熏密益,

而行人不自励者,不得道果,

故云「自力」也。

 

熏力强时,

诸佛成外护,知识施增上缘,

故云「他力」也。

虽有强弱,共是真如力也。

 

故真如界,佛为平等性众生,

开示一心法界理之处,

垢障覆深凡夫,以自力,自己净体难显照,

故诸佛无极慈悲,哀众生迷倒,

示现法藏发心,发起超世弘愿。

 

以易行易修之口称,

得顿悟顿入之往生。

他力之实体爰易显,

弘愿之化用忽易成。

 

昙鸾大师约实相身、为物身之二义,

释如实修行之相者,此意也。

然则,因少而果大,行浅而悟深,

莫如他力顿大教。

以此而言:虽同名顿,超诸宗之顿;

虽同名实,胜余教之实,

思而可知者欤!

 

凡于他力法门者,

诸宗之所不谈,诸师之所不判也。

善导和尚,独立此宗义,

我宗祖师,始开此法门也。

 

凡圣道自力法门者,

不宣尽诸佛无极慈悲,不明无尘法界之上,

他力弘愿之体用也。

 

净土一宗,独明如此法门。

然他力大道广弘,五乘齐通入,

于圆圆极极,无相无念,果成之上,

起无方难思之大用,

自有相之修因,直入无相之乐果。

抑!往生现令体达无生理,

何教之中,明如此法门乎!

 

四、

静严问曰:真言、佛心、天台、华严,

皆直期显真如净体,

是为上根利智之机所储法门也;

下根下智,垢障覆深,敢不能显照此理,

为之储净土化仪,授口称一行,

引入彼土之后,依见佛闻法之缘,

令悟无生法忍,始得入真如理。

 

以此言之:圣道、净土,虽同以真如为所期;

净土门,犹是迂回路也。虽名顿,

不可及华严、法华顿,如何?

上人答曰:

此难大底前令会通哉!

于根机论利、钝,相望不定也。

 

就圣道一门而言:

渐名钝,顿名利;

圣道净土相对时:

总圣道门为利,净土门名钝,

是一往义也。

何者?难修能修,难悟能悟故,

圣道自力人,名利根也;

净土门易入易行,故舍难取易之边,

一旦同钝根下机。

 

虽然,再往论之,二门各可有利钝也。

就中净土门中,利根有智之人,

得他力实体之故,

于无尘法界之理上,施恒沙功德之化用。

摄垢障覆深凡夫,令得净体显照悟了,

始入本愿他力之大道,顿证廓然大悟之无生,

全不劣于圣道门上根利智之人也。

 

凡圣道门诸教,利钝共难究。

与而言之,虽许随缘一途益。

夺而论之,万中难得其一。

故道绰禅师曰:

「仰惟大圣三车招慰,且羊鹿之运,权息未达;

若径攀大车,亦是一途,

只恐现居退位,崄径遥长」。

 

净土真门,极恶最下,尚以不舍,

何况上根乎?

本愿密意弘深,他力教门顿速,

利根何可不入哉!

智者更可思择之。

 

但至直入、迂回边者,

就自力而言者,

诚于此土期证入,是直入也。

往生佛国得悟,虽似迂回;

约横超断之边者,依有相念入无生之国,遥超胜圣道直入。

 

何者?自力直入,真如难显,法性难究,

只是有教无人,有名无实也。

往生净土顿入,以真如法性,

令究于法藏行因,令让于佛智所照,

是名他力实体,弘愿密意也。

 

以此证悟之顿,为令开悟善恶利钝凡夫,

所发之超世本愿,故遥超诸宗顿法。

不顾此道理,以净土一教下,

不可为下根最劣之法乎!

五、

明遍问曰:

禅宗立教内、教外,

而以教外一法,括诸教法门;

真言判显、密二教,

以显教为遮情门,以秘密为表德法;

乃至天台,立五时八教,以超八醍醐法,

置三五七九诸宗之上。

此等诸宗,皆甚深奥也,辄难临其境。

而今,以教内下教外,以显教超密教,

以尔前嘲法华,诸宗人不可许之。

如何?

 

上人答曰:凡立宗之法,

各以自宗法为胜,以他人法为劣。

其义显于问端,勿猥怀疑执。

所以禅门,以教内为劣,以教外虽为至极,

而是此一宗执见也,他宗全不可许之。

 

真言教,以秘密为最上乘法之时,

禅宗无心绝想义,

犹是可属显大遮情门也。

自余诸宗,可准之。

 

今净土宗意者:渐、顿诸教,

虽皆以真如佛性为所期,

而自力修行者,难解难入也,故为劣。

念佛往生,不修施戒忍进,不学禅定般若,

不用观法观心,不假身印口诵,不依坐禅工夫;

只以他力,口称之易行,

直入极乐,无为之宝国。

顿悟顿入之功能,遥超诸宗法门。

故为胜也。

 

故永观云:「实知

弥陀名号,超过大陀罗尼之德。

又胜法华三昧之行法。

但称佛名,直至(成佛)道场。

况往生净土,岂有留难!」

 

六、

贞庆问曰:

他力顿者,往生以后得悟;

自力顿者,现世即身证入。

可谓以圣道为胜,以净土为劣哉?

 

上人答曰:圣道门人,虽期即身证悟,

唯是自力,无他力持;

故现世证入,万中无一。

纵适虽有证悟人,强留无尘法界一理,

不出恒沙功德他力、无方无碍化用,

故犹不知佛法之至极也。

 

净土顿教者,或现世,或次世,

随机利钝,证入无疑,

故犹是可为胜也。

 

七、

证真问曰:此宗习,不许此土入圣得果,

何云现世证入哉?

上人答曰:此事诚可思之。

但韦提希夫人,于第七观时,得大悟无生。

善导和尚释云:「证得往生」。

此即最上利根人。

信知他力本愿之利,

现世证得往生也。

往生者,即无生也。

此义可重思择之。

八、

显真问曰:善导和尚之意,

于净土法门,不许无相离念义,

何今以无尘法界理,为名号实体云哉?

 

上人答曰:

有相约修因,无念指果证。

诸师不得此意,于修因、感果,

共存无相义,舍有相愿求,故破之也。

 

论他力实体之时者,

和尚意,可许“无相离念”之义也。

故释云:「无生宝国永为常」。

又云:「见彼无生自然悟」。

又云:「不觉转入真如门」。

又云:「法身常住,比若虚空」。

 

九、

湛教问曰:天台宗意,权教皆有教无人也。

非圆教者,无成佛法也。

净土宗意,念佛往生法外,

可云无出离解脱法欤,如何?

 

上人答曰:

立宗之习,广判教相。

虽纳众机,终归一味法也。

小乘犹于所学法,成至极想,何况大乘乎?

故诸宗皆以我所立为至极,以他所修为方便。

 

尔者,净土宗,立圣道、净土二门本意,

一往二门,各虽许其益;

再往云之时者,夺圣道益,取入净土一法也。

 

所以真言、止观妙行,至证悟时者,

必得净土果报;

华严、禅门悟入,遂解脱日者,

自然可至法王家。

 

至佛土者,必念佛身,诸教皆念佛也。

净土中,极乐为最。

诸佛中,弥陀为本(为主、为王)。

彼阿弥陀佛者,

是诸净佛国土之主,诸佛慈悲之体也。

 

言往生者,诸教诸宗悟道时之名。

爰知未悟之前,暂被封随缘执情,

期自力得道,虽不欣净土;

得悟之后,还入泥洹之乐邦,

终至道场之妙土也。

「三世诸佛,皆依念佛三昧,始成正觉」者,

此意也,可思之。

十、

重源问曰:

一切往生行人,必知生无生道理,

领解名号体、用之义理,方可修净土行耶?

上人答曰:不然!

 

今明他力体用者,与诸宗论浅深时,

为令知宗旨所本也,是智者之所知也,

一切行人,非云可知之。

 

例如「三心具足行人,必往生净土」,经释共宣。

下智愚钝之族、田夫野客之辈,

犹暗三心名义;

然而信「称弥陀名号者,必得往生」。

自然具足三心,

明名号体、用之义。

以此可准之。

 

造罪凡夫,具缚底下,

依一念十念功力,决定预来迎。

信知者,即是信他力实体,

契当于知“生而无生”道理也。

 

何者?

极乐是无漏真实之胜相,泥洹无为之乐邦也。

烦恼具足之凡夫,辄以难入;

然而依他力本愿之不思议,

不论罪障轻、重,

不谓戒行持、犯。

信「称念必得往生」,

自然契当于知名号体、用也。

 

离他力言之,此义诚然虽不可成;

依他力、依预佛智照览而言之故,

信名号,即是信体、用之义也。

十一、

显真问曰:他力往生义,尚以不明;

罪恶凡夫,托佛愿力,生无漏宝国者,

当「他作自受」之义,不契因果道理哉?

 

上人答曰:

凡真如法性之理,非自非他,

无修因,无感果。

无因果中,强论因果之时,

既依自修因感果云者,

何又依他缘不令感报?

 

彼缘觉圣人,待飞花落叶因缘,

断烦恼证道果。

草木无心,犹成修道之缘;

况弥陀发誓,不成往生之便哉!

 

但圣道门意:行者自力猛利时,

他佛垂加被,故自力强,他力弱。

故昙鸾大师言:「唯是自力,无他力持」也。

 

净土门意:发三心,称名号。

造恶不止,妄念不息。

行者自力至弱,然佛愿力强。

不被障于恶业,不被染于妄念。

 

称名号,必得往生。

本愿名号力强,

行者自心,功力弱也。

故云他力往生也。

 

是亦不背因缘果报之义,

非一向他作自受。

约强、弱之义,

分别自力、他力也。

十二、

永辨问曰:

罪业妄念任他,自专称念,

必许可往生者,人皆住恶见,不恐恶业,

好作众罪,起妄念,还可堕恶趣也。

然一往先以制恶息妄,为安心之面,

可令恐粗强罪,如何?

 

上人答曰:

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诸佛通诫也。

然造罪凡夫,念佛往生之义,

全非云好造恶业、起妄念。

今,恐恶趣之苦果,愿净土之快乐者,

专制断三业罪,可奉行三业善;

虽知此道理,愚痴凡夫,

更难制止妄念恶业。

此事叹而有余,可恐可恐!

 

爰弥陀本愿,为救如此之凡愚,

以易行易修之名号,令点犯罪咎;

得此意之辈,何寄事于他力本愿,

好造大罪哉!

纵使烦恼强盛,不禁淫酒肉辛,

不止贪爱瞋憎者,虽似好造恶,

只是本性之所致也,

依凭本愿,今更非许作之。

 

然则,于粗强罪者,

圣道、净土共恐。

后世之人,何不禁之?

至细隐罪者,云圣道、云净土,

谁制止之?!

 

凡于造恶,有轻次重三品。

五逆重罪,造此之者希;

在家十恶之中,杀盗二罪,适虽有禁之,

自余八罪盛犯之。

于出家罪者,有持戒人者,可有破戒;

 

无持戒法之人者,依何有毁犯?

于无戒之僧尼者,与在家无差别;

纵仅虽禁淫酒肉辛,只是一旦制禁也,

不止念者,不可谓戒行具足。

然但虚受信施,不净说法,

等之自余众罪,不可称计。

 

所禁之罪,仅一二也;

所犯之恶,数过尘沙。

如此造罪之辈,以自力,

怎可得解脱哉?

 

是故,凭他力本愿,

灭罪增上缘之功用,

以念念称名,随犯随忏也。

但至云“诫恶见可为安心”者:

言「犯罪之人,不得解脱」者,

是圣道门之安心也。

言「虽造恶业,称名号得往生」者,

是净土门之安心也。

 

所以,舍圣道,归净土,

滥觞难制罪障之故也。

若夫可制伏罪业、可息妄念者,

戒定慧三学,何法不修行之?

 

故知,成此见解之人者,

永不可信他力本愿者也。

努力可思之!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0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